“去绿春可以买点玛玉茶、春苑茶;去元阳可以买点梯田秀峰,买点真香茶;去红河县可以买云雾茶;去屏边则可以买大围山秀峰、深琼等茶。”在红河州,如果你要买茶,当地人可以告诉你很多叫得响的名牌茶。绿春的玛玉茶因色泽绿润、香气馥郁、滋味浓醇、回味甘长、不起茶垢而曾经连续3年被评为云南名茶并获金奖;元阳的梯田秀峰在2005年和2006年均获中国国际名优茶评比银奖;屏边的糯米香茶早在1993年就获得中华首届陆羽杯茶文化精品展金奖,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事实上,作为一个山地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多数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红河州南部地区山高谷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茶树害虫天敌多,从来都是绿色食品的理想生产基地,茶叶作为一种绿色饮品,也早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特色产品”。上世纪40年代,中外植物专家在金平的分水岭、屏边的大围山、红河县的阿姆山、元阳的观音山等自然保护区腹地和边缘一带发现了许多野生的古茶树,通过专家对树干树冠的测定,估计在金平分水岭发现的古茶树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绿春骑马坝乡玛玉村旁的森林中,有一棵野生古茶树高12.5米,主干直径0.84米,估计已有900年的树龄。解放后,人们在金平县金水河镇永平村后山上发现的一棵野生古茶树则高23.8米,主干直径0.9米。可见,红河州是一个发展茶叶种植的天然基地。
“红河州所产的茶叶具有香浓、味纯、耐泡、无污染的内在品质,有效成分含量高。”专家们在品尝研究之后也一致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而除了品质上乘之外,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无污染的生物特性,富饶的土地资源,也共同支撑着红河州茶叶产业的发展。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极快的今天,在红河州,茶叶依然是一个特色突出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南部各县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也是南部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途径,更是红河州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据相关资料显示,南部各县现有10余万亩的坡耕地适宜种植茶叶,目前这些地大部分是种植包谷、黄豆等经济价值较低的农作物,因此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的最佳选择。此外,红河州茶叶品种丰富,既有本地早熟的优良品种,如玛玉茶、园基茶、哈尼茶、紫果茶、苦茶等,又引入了如云抗10号等大量外地的优良品种,加之茶区农民有种茶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在茶叶品种的选择、茶园的田间管理、茶叶新品的研制和茶叶市场营销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发展的优势可谓十分明显。
近年来,红河州坚持走质量兴州、工业强州的道路,靠质量提升全州茶品牌在市场中的形象。而今,茶叶已成为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州有茶叶加工企业236家,骨干企业14家。全州众多茶叶生产企业先后开发形成了一批名优新产品,有的还开发出了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为了推动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红河州推广无性系良种12.76万亩,改造低产茶园3.87万亩,建设苗圃园762.5亩,提供优质无性系茶苗4.9亿株,建设品种园2650亩,引进福鼎大白、铁观音、龙井、佛香等10余种国家级良种进行试种,建设母本示范园500亩,提供优质接穗5万公斤。
与此同时,红河州还结合州内名优茶品种推广种植早、品种多、比例大、产值高等实际情况,加大了名优茶的推广种植,名优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茶叶新品种不断增多。目前,梯田秀峰、梯田真香、玛玉茶、云雾茶等名优茶占全州茶叶种植面积的优势比例。红河州还推广“密植速成园”、春茶后修剪管理、无公害茶叶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使茶叶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密植速成园”技术每亩种植4000-4500株,使茶园成园快、产量高;春茶后修剪管理技术的创新,使春茶、秋茶、冬茶量相对增加,从而从时间差上赢得了效益和销路;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建设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了多个精品茶园,使全州茶叶产业效益突出。
李光明是元阳县牛角寨乡良心寨村委会农民,每逢采茶季节,他和妻子都会到良心寨茶厂打工,平均每采1公斤鲜茶就可收入8元多,他家一年采茶的收入可达3500余元。在良心寨村委会像李学成这样在茶厂打工的群众还有1400多人,占整个村委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采茶年收入最低的农户也有2000元。据了解,该县共有2.1万户6万余人受益于茶产业。另外,在茶厂的带动下,茶农也得到了实惠。现在茶农平均每亩收入由原来的100多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000多元,极大地激发了茶农种植、管理茶叶的积极性。元阳县的茶叶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茶叶基地建设正在走向规模化、规范化。目前,元阳县茶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茶园归茶厂作为基地进行集中管理、当地农户到茶厂打工增收、茶厂带动茶产业发展”的“茶厂+基地+农户”的协同发展良性格局。
近年来,红河州实施了品牌塑造工程,对原有茶叶加工机械进行更新改造升级,使全州茶叶生产企业全部实现名优茶加工机械化,加工能力大大提高。同时,红河州还着力抓好茶叶品牌培育工作,使“梯田真香”、“梯田秀峰”等红河茶品牌市场影响力逐年提升。绿春县“玛玉茶”曾连续三届获得“云南名茶”称号。“春苑”金针绿茶、“蓝碧”青饼普洱茶在2005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新品名茶博览会上分别获得优质奖,元阳县良心寨茶厂生产的梯田秀峰在2004年、2005年、2006年举行的第五、六、七届国际名优茶评比中连续3年荣获银奖。同时,还开发出茶多酚原料及茶康素、茶逸素、茶纤素等保健软胶囊,主要出口荷兰、印尼等国家,国内销往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
目前,红河州正在进一步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投入支持力度。州政府每年统筹安排一定的茶叶专项资金,在建设茶叶三园(品种园、苗圃园、母本园)的基础上,建设无性系无公害良种示范茶园和低产茶园技术改造,同时扶持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和部分初、精茶厂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扶持实施品牌建设,扩大品牌茶的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并通过举办以生产、加工、销售、茶艺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技术培训,提高茶产业科技含量。
上个月月底,元阳县茶叶产业再次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华中农业大学的倪德江教授。这位客人的到来,是为了查看选育茶树的长势。而对选育茶树进行精心管理,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是为了准确掌握其生理现状,以选育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茶树良种。据了解,元阳县茶树良种场于2008年开始搜集红河州茶叶品种资源进行品比试验和筛选。第一代无性繁殖单株为108个,在108个品种中通过筛选,选择具有叶色绿、芽头肥壮、发芽早、抗病虫害的32个品种进行了第二代无性繁殖试验。目前通过再次筛选确定6个品种为该地区最适宜种植品种。进一步通过品种的感观分析和理化分析后,确定两至三个品种作为边疆茶区推广的优良品种。
茶叶产业的发展,元阳在做探索,绿春更是不落人后。今年,该县将茶叶种植标准化作为努力的方向之一。年初,便将大水沟生态茶厂原料基地作为标准园来创建。在创建中,通过集成技术、集中力量,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75万余元,进行了厂房改造及部分加工机械设备的更新,实施了1500亩茶园的全面改造提升,铺设茶园作业道路1000米,初步建立了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制度。并扶持成立了大水沟生态茶厂茶叶专业协会,建立起了“龙头企业+基地+茶叶协会+支部+茶农”的标准茶园创建模式。通过半年多的努力,如今,作为全省20个标准示范茶园之一的大水沟生态茶厂已经今非昔比:通过了绿色食品茶A级认证,该厂的主导产品“哈尼秀峰茶”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2013年春夏茶,标准园实现产量112.5吨,产值562万余元,比创建前的2012年同期增产52.5吨,增加产值262万余元;按照“公司+基地+茶叶协会+支部+农户”的模式,积极扶持发展茶叶协会,已在标准园创建区成立了大水沟生态茶厂茶叶协会,会员118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000多户,茶园2.3万亩,通过参照标准园的要求,扶持引导茶农改造低产茶园,增施有机肥,规范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带动农户增加收入2000万元以上;通过推广使用农业、生物、物理等综合病虫害防治体系,尤其是通过推广使用黄板和太阳能诱杀灯,减少农药使用量65%。小绿叶蝉等害虫得到有效控制,瓢虫等天敌数量增多,达到了以虫治虫的目的。通过保护周边的林地带,在茶园内种植八角等覆荫树,修复和提升了茶园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茶园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增加了企业和茶农收入,茶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茶叶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然而,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这一传统产业又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于是,发展茶叶产业,正如一场接力赛,需要不断地接力,才能跑赢市场。在红河州,为了发展好茶叶产业,全州上下一直在努力着。虽然到目前为止,红河州茶叶产业建设效果明显,但是仍然存在着问题,比如:名牌产品生产量小,销量少,一般仅为几十公斤,多不过几百公斤,仅仅停留在“礼品茶”、“参评茶”的规模,对消费者的影响极为有限;企业注重创品牌而不注重保品牌。由于红河州茶叶的内在品质好,先后创造了多个部优、省优品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红河州茶叶首开全省出口茶叶先河。然而企业创出品牌后,一方面既不注意对其大力宣传,也不注意保持应有的质量,有的甚至为了短期利益以次充好,致使很多优质品牌昙花一现。有的在原创品牌根本没有达到成熟期则又开始创新的品牌,使原有品牌失色或被新的品牌所掩盖等。除了基地品牌等问题外,销售也在严重制约着整个产业的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红河州的茶叶品质好,究竟好在哪里,业界知之甚少,普通消费者了解更少,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红河州还产茶叶。另一方面,企业只侧重于本地销售,基本上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客户上门,没有或很少有自己的销售人员。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之策,新的营销手段如建立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等没有一家企业采用,国内举办的茶博会、产品推介会、食品节等企业也很少参加,大多数企业在产品的广告宣传方面的投入为零。也许正因为如此,红河州至今没有省级以上的著名商标。好茶叶、好产品依然“养在深闺人未知”,销售市场也未能真正打开,影响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为了让茶叶产业更好地发展,红河州正在进行积极的努力和探索,解决问题,让整个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以元阳为试点,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的实施,引导、扶持周边农民和合作社社员发展紫檀木林下种植金花茶致富。首先改变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增强农民林下经济发展农林业的新理念,提高农民依靠科学种田和林下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其次是实施培训工程。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及多渠道发展特色产业致富的理念,改变传统农业旧观念,转变农业的生产途径和增收方式,让农民由体力型、传统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创新发展林下经济特色产业致富的新观念。培养出一大批会管理、懂技术,产业化紫檀木林下套种金花茶的农民技术人员,带领农民共同合作致富。同时,提供优惠,扶持发展,与农户实行合同制的联结方式来合作,建立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企业与农户的权利义务,并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价回收原料,统一品牌销售,免费提供技术、咨询、信息的服务。通过与农民联结合作后,使农民直接得到实惠,增加收入。同时,可大量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下岗工人就业,推动种植业、加工业、贸易业、旅游业、运输业等行业的共同持续发展。
据介绍,未来在元阳县试点成功后,这种经验将在红河州范围内进行推广,不久的将来,红河州就会有自己的拳头茶叶产品。
本文据《好山好水出好茶--红河州茶叶产业建设纪实(上)》、《良种良法育名茶--红河州茶叶产业发展纪实(下)》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