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高寒冷凉贫困山区村,人均仅有耕地1.22亩。这是大理州唯一没有一分水田的行政村,村民把广阔的山地资源优势作为发展新“引擎”,10年建成1.6万亩高原生态茶园——永平:万亩生态茶园带富一方百姓
“过去穷得叮当响,现在的日子过得甜!”9月5日,在永平县龙门乡大坪坦村茶叶初制所,谈起种植高原生态茶带来的变化,村党总支书记杨育志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屋外正下着小雨,大坪坦村被一片云雾笼罩着。在雨雾中,万亩连片的生态茶园若隐若现,成带状分部在山坡上和山坳里,正在吐新芽的生态茶在雨露的滋润下更加苍翠欲滴。
大坪坦村有15个村民小组、289户农户、1186人,目前有14个村民小组246户农户种植了生态茶。杨育志告诉我们,大坪坦村从2004年起开始种植生态茶,到2012年末,全村生态茶发展到16000亩,其中投产6500亩,全村人均占有生态茶面积13.4亩。当地茶农仅仅靠采卖鲜茶叶,去年总收入达560万元,人均茶叶收入4700多元。
大坪坦村位于永平县城西北部,境内最高海拔2638.9米,平均海拔2466米,是永平县高寒冷凉贫困山区村,也是大理州唯一没有一分水田的行政村。全村有耕地面积1457亩,人均仅有1.22亩。长期以来,当地群众主要种植玉米、苦荞、洋芋等传统农作物,产量低,群众经济收入微薄,生产生活十分困难,用群众的话说就是“种一山坡、收一箩箩”。200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多元,“守着金山受着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思路一变天地宽。”2004年,永平县作出在大坪坦村新种植15000亩生态茶园的发展规划,龙门乡党委、政府也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新种生态茶,每亩给予茶农150元茶苗补助。大坪坦村还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消除群众思想顾虑,提高群众种茶积极性。当年,全村共种植生态茶1584亩。2005年5月,大坪坦村创建了生态茶生产经营协会,目前,协会会员发展到206人,创建生态茶生产合作社4个。10年来,协会为茶农争取协调解决地膜、苗木等补助资金300多万元。为解决产品销售难题,2007年,永平县又引进龙头企业云龙大栗树茶厂投资100多万元,于2008年在大坪坦村建成茶叶初制所,负责收购加工鲜茶叶,从而形成了“企业+基地+协会+农户+扶持政策”的生态茶生产加工模式。目前,在大坪坦村,生态茶种植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50多户,种植面积达10亩以上的有140多户。
“生态茶每亩年收入大部分在3000元至4000元之间,最好的佛香鲜茶叶,每市斤能卖到30元,每亩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杨育志十分自豪地说。据介绍,大坪坦生态茶品种主要有佛香、清水3号、云抗10号等11个品种,其中,佛香系列种植面积最多,占80%左右。
“今年,生态茶收入不会低于24万元!”算起个人生态茶收入,杨育志心中有十足的把握。在大坪坦村,杨育志是第一个成规模种植生态茶的带头人。2004年,他下定决心,一口气种下生态茶70多亩,现已发展到120多亩,成为大坪坦村种茶第一大户。2010年,他的茶叶收入10万多元。2011年7月,杨育志被评为永平县“生态茶种植状元”。
“种茶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的,只能算‘贫困户’!”杨育志说。如今在大坪坦村,生态茶收入5万至10万元的种植户约有70户,生态茶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30多户,收入最高的达20多万元。到2012年末,大坪坦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693.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600多元增加到5996元,10年翻了近10倍。“这一季秋茶采收结束,今年全村茶农总收入预计可突破600万元。”杨育志介绍的这一组组数据见证了大坪坦村茶叶发展的轨迹。
经过10年的努力,如今,大坪坦村生态茶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高原生态茶园成为了农民自己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