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农残问题早已存在,近年来突然喧嚣并日益严重,主要是受各类贸易壁垒的影响日甚。尤其是从1999年起,中国入世前夕,欧盟就大幅度地调整了农残标准。迄今调整了七次,检测农药的品种从原先7种增加到186种。
民间俗语,把饮茶唤做“吃茶”。自然一般都不会把茶叶吞下肚,而是要品那清香四溢,色泽透亮的“茶汤”。被烘干炒香的叶芽,在沸水中逐渐舒展,山野林间的清气在齿颊间弥散,令人有出尘之想。当此之际,实在不宜提一个大煞风景的问题:面前这盏茶汤,里面究竟有多少农药残留物质?这清亮透底的液体中,除了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外,是否还含有超标的重金属?
2005年8月1日,欧盟决定将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当月,浙茶(占全国绿茶总出口量七成以上)对欧盟出口403.9吨,同比下降36.2%。同时,由于日本宣布2006年5月将实行新的食品卫生标准,中国乌龙茶对日出口量急剧下跌。据统计,今年1至8月,我国乌龙茶出口大县福建安溪(占全国1/3市场)仅出口1987.2吨,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4.6%。
纷纷扰扰之间,把人们品茶的怡然之乐去了大半,也使人们心怀戒惧:欧洲人日本人喝不得,难道我们就喝得?
几片嫩叶,一盏茶汤,浸润出来的已不只是雅人深致,而是科学标准和贸易壁垒等沉重话题。
喝不喝?——
“农残超标”言之有据还是危言耸听?
“国茶农残超标之说,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一块政治筹码。”陈宗懋语出惊人。
他说,世卫组织对查验的残留标准是以风险评估为准则,对毒性大、接触量大的严控,对较小的则宽松。而欧盟标准以仪器食品内的最小可验出的农药成分量作为标准,是非常不合理、不科学的。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测试结果表明,茶叶农残进入茶汤中的含量一般只有1%左右。如果按全球日均最高13克的茶叶消费量来算,即使100%农残超标,铅的浸出率以20%计算,每升茶汤中铅含量也只有20微克,均低于我国饮用水含铅标准的每升水含铅30微克/升和国际饮用水标准的50微克/升,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影响。
2003年,一些媒体曾暴炒杭州龙井茶铅含量超标事件,陈宗懋第一个站出来力挺龙井茶,他说:“没有必要夸大茶叶的安全问题,龙井茶尽可放心喝。”
陈宗懋指出,茶叶含铅超标普遍,主要是国内标准的设置不合理所致,国内标准较国际标准远为严格。在1970年代,
卫生部门没有征求农业部门意见,就制定2mg/kg作为限量标准。后来,业内人士发现欧盟为5mg/kg,香港为6mg/kg,
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均为10mg/kg,最讲究的日本则为25mg/kg,都与我国的标准差异巨大。
鉴于茶叶铅超标已严重阻碍消费和出口,国家有关部门宣布废止了上述标准。从2005年10月1日起,茶叶相关指标将执行新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国家也不再单独执行茶叶卫生标准。
由此可见,农残超标一说,倒也不是空穴来风,只是标准的设定使人杯弓蛇影。在1999年6月30日到7月1日,欧盟对氰戊菊酯类农药的标准一天之间就下降了100倍。当时陈宗懋质问欧盟的有关专家:“原先的标准与现在的相差100倍,哪一个才是科学的呢?”他们只好说:“用科学解释不清,这是政治和生意方面的事。”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责编:cn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