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沱茶工艺与品质特征流变
建国以后,从沱茶的加工工艺与产品特征约略划分:
其一是晒青紧压茶沱茶时期;其二是晒青紧压沱茶、熟茶紧压沱茶并存时期。
晒青紧压沱茶时期至1974年截止,自1975年伴随普洱沱茶(熟茶)试验成功,沱茶进入到晒青紧压沱茶、熟茶紧压沱茶并存的时期。
在云南下关,建国初期,私营、国营茶厂还短暂共存了一段时间。1952年私营销售茶叶占70%,国营占30%。这已经是私营茶号最后的辉煌了。国内私营商号沱茶的历史在1956年戛然而止,或者停业,或者在公私合营中被合并。从此之后,沱茶的历史被改写,进入计划经济国营厂时代。
晒青毛茶的初制一直延续传统,《云南茶叶产销概况》中介绍的晒青毛茶制造,代表了50年代初制工艺。具体执法是每次取鲜叶2-2.5千克置热锅中炒萎,用手揉搓,使出汁成条,晒干后即成毛茶(晒青毛茶),亦称散茶。
下关沱茶的精制工序分为原料、筛分、拣剔、称茶和蒸茶、袋揉和压制成型,定型和脱袋,干燥和包装。
严重依赖于手工作业的传统工艺,不断得以改进。1954年以前,茶厂揉制沱茶时,首先要把茶叶蒸软,使用落地土灶,大铁锅。后改用锅炉,提升改造。1954年,根据杠杆原理,加工大的木板凳,增加沱茶形状模具。沱茶的生产条件不断改善。1953年专设沱茶配茶场。60年代专设沱茶压制场。
晒青紧压茶时期的下关沱茶,1953年就有小批量甲级沱出口,叫侨销沱茶。1958年生产有精制沱茶。1959年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有苍洱沱茶。
建国后沱茶第二个时期始自于1975年,伴随普洱熟茶试验成功。沱茶进入晒青紧压茶、熟茶紧压茶并存的时代。
下关茶厂开始生产普洱沱茶侨销香港,出口东南亚、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1976年.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茶厂建立普洱茶车间,批量生产出口普洱茶。
1981年、1985年、1990年,甲级沱茶三度荣获国家质量银奖的殊荣。1982年在甘肃、1992年在四川成都,都出现了仿冒。1996年9月,茶厂决定将注册厂徽图形作为产品标识压制在甲级沱茶上,以取代原来的甲字。
外销沱茶是熟茶,亦名普洱沱茶,属于熟茶紧压茶。普洱沱茶1975年试制,用普洱熟散茶经过反复试验,加工成普洱沱茶,1976年首次在广交会提供样品,就获得好评,同年批量出口,专供香港天生行。
下关沱茶使用的品牌各个时期各有不同。1947至1951年康藏茶厂使用复兴牌。1951年后使用中茶牌。1992年后使用松鹤牌。
从标准的角度来看,沱茶始终都是紧压茶类中当家的品种。沱茶的国家标准历经三度修订,但主要针对的仍然是晒青紧压茶类的产品,并不规定产地,只规定原料、加工工艺和产品品质特征,涵盖了云南、四川都有出产的沱茶类产品。
从普洱茶标准的角度来看,沱茶的身份认定和品类归属不断变化,趋向于完善。
2006年云南省地方《普洱茶综合标准》,首次将生、熟沱茶都纳入普洱茶的行列。2008年颁布的《普洱茶》国家标准同样涵盖生、熟沱茶在内。
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下关沱茶一直是普洱茶不可或缺的重要产品形式。
【完】 责编:水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