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朋友原来不太关心普洱茶,机缘巧合得到一点“50年代老散茶”又读了一两本茶书,然后对我们说:我现在终于知道普洱茶是怎么一回事了。有人就笑话他:你喝过多少年的老茶敢这么说。
他为什么不能这样说?
所谓“知道”和“不知道”的界限在什么地方?搞清楚这个界限真的很重要吗?我最开始提到的那个朋友现在在学古琴,同时已经结束了高级茶艺师的考试,“琴,棋,书,画,诗,酒,茶”本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汇中就是连在一起的,只不过现在真正“求道”的人少之又少。
真正的“茶人”是不是应该精熟“六艺”,旁敲侧击,融会贯通呢?前些年几十块钱的茶,这两年一跃到了几百块,都是学茶,教茶,做茶的人,却贬低对方,抬高自己,茶的真义不是“和”“真”吗?
我不明白的地方多了去了,忽然翻到赵朴初老的一首诗偈:
七碗受至胃,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朴初老真至人也!我们在这里搞来搞去,着了相了,放不下了。应该做的是:放下执著,吃茶去。
责编:a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