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本文,醉古认为“纯料”也是广义的。“台湾茶纯料概念是:某一茶山某一茶农某一茶园某一天某一采,无性生殖阡插苗一次制作完成的茶。”的定义也是地方认识的。本文的意义在于讨论明文制定出纯料的定义是否是必要,或如何来定。
什么是纯料?纯料好还是拼配好?这是业内人士争论不休的话题。在目前没有典籍可究、又没有官方诠释的情况下,普洱人研究普洱是要寻求普洱的共识,弥补宏扬普洱文化,不是钻牛角尖。
我说纯料也是拼配,理据有三:第一,“拼配”是一个广义词,是相对的;而“纯料”是一个狭义词,是绝对的。纯料的鉴定标准用肉眼看吗?用口喝吗?用鼻嗅吗?还是用放大镜、显微镜、先进科学仪器检测?如果用仪器的话,那纯料的范围可能要缩小到一棵树的一块叶……甚至更小。这样对品茶来说还有意义吗?我们说研究学问也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这样就不会犯“左”或“右”的错误。第二,石老师说台湾茶纯料概念是:某一茶山某一茶农某一茶园某一天某一采,无性生殖阡插苗一次制作完成的茶。这一概念涵盖了台湾茶的茶区、(季节)时限、茶种、工艺制程等因素。勿论其是否为官方述语,显然这一定义仍不能塞众人之口(尤其是好争之人)。台湾茶或许如是,而普洱尚存一些不明朗因素。如:同一茶园也有不同树龄的茶树;同一茶树有不同级数的叶(你总不能限制某茶农一采只能采同一级数的茶叶嘛?);如果再苛刻一点的话,同一茶树向阳与背阳、基部与树梢的叶所含物质的量又不同……纯乎?第三:让纯料与拼配回到现实。还是邓时海教授常说的一句话:“茶是用来喝的,好喝的茶就是好茶。”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定义“纯料”及比较纯料与拼配,那就少走了许多弯路了。
纯料,只是指相对的纯料,品饮者运用品鉴的专业技能不能鉴定其为不纯的料,可称纯料。如果从饮用角度来看,纯料大概可定义为:相同口感的茶区,同一类茶树(包括树龄、生长条件、树种)、同一时段采摘、同一制程生产出来的普洱茶(这一概念是否完善,有待广大业界人士共勉)。又回到现实:目前普洱爱好者所追求的纯料如果满足了以上条件是否足矣?
上面没有提及“茶叶等级”问题,不是我忘了,而是不想苛刻求全。站在品饮的角度来看,茶芽全料、中等级别全料和后级甚至老叶全料所做出来的茶只能说是特色茶。本人始终觉得要追求更佳口感,纯料也必须有不同等级的茶叶拼配。
说到这里,明理的人应该不会再拿“纯料”与“拼配”争高下了吧?!正如我先前所说:……老树一口料(纯料)能品出不同茶区的特色,老树+老树(拼配)能取长补短提炼出更佳口感(这是我个人追求的两类茶)。还是以石昆牧老师戒勉我们的这句话作结语吧:喝茶,你追求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