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11月份的最后一天,北国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思普大地仍然郁郁葱葱,茶马史诗编辑部正式开始了寻茶之旅,深入困鹿山、黄草坝一带去探寻云南小叶茶之迷,去深入领略巍峨的“二无量山”之雄奇。
2015年11月份的最后一天,北国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思普大地仍然郁郁葱葱,茶马史诗编辑部正式开始了寻茶之旅,深入困鹿山、黄草坝一带去探寻云南小叶茶之迷,去深入领略巍峨的“二无量山”之雄奇。
景谷是茶祖之乡,其出土的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被视为茶树的远祖。“二无量”从北至南纵贯县境,向着更南边的困鹿山与易武茶区而去,这次重点考察的黄草坝古茶山,就位于二无量的主峰——干坝子山西麓。海拔2920米的干坝子山位于景谷与镇沅的交界处,是景谷的最高峰,也是景谷县野生茶树的密集分布区,景谷野生茶王就隐居在这里,山两边是著名的古茶产区,东边是镇沅田坝乡老海棠、茶山箐产区,西边是景谷凤山乡的南板茶区、正兴乡的黄草坝茶区,再往南就是宁洱的皇家古茶园困鹿山。这么多知名古茶产区密集排布在以干坝子山为核心的二无量山,在叹为观止的同时,也让我们萌生了沿着二无量山,去探究云南古老的茶叶种植文明传播路径的想法。我们的先民是沿着怎样的轨迹将茶树驯化、栽培于一座座大山深处的,以及推动着云南茶叶种植文明进程的核心动力究竟是什么?
与编辑部同行的,还有从黄草坝出来,在外做茶叶、咖啡多年,竖立了景洪市普文镇绿茶标杆的白毫茶厂掌门人王贤会女士。据其介绍,深藏大山深处少人识的黄草坝古茶山,堪称世外茶园,其可考证的种茶历史始于乾隆年间,是景谷最老的一座古茶山。景谷连片规模种茶从黄草坝开始,然后才是民乐秧塔、小景谷的相继崛起,使得景谷县在清末民国年间成为与勐海、双江、凤庆并辔齐驱的核心产区。
从困鹿山沿着二无量山一路北上,车子沿着老旧的弥宁公路(大理弥渡到普洱宁洱的老公路,现在新路已不从景谷正兴过)一路向北,经过宁洱凤阳的宽宏村就进入了景谷东部的正兴乡,然后转向通往黄草坝的崎岖山路。从正兴乡政府到黄草坝产古茶最多的寨子以寨,有几十公里路程,车子一路爬坡,而两边的山形越来越陡峭,其直上直下的气势让坐在车子里面的人提心吊胆。周边的植被保护很好,云雾缭绕处偶尔闪出一个冬日暖阳下的山村,在陡峭的山坡上展露其相对平缓的一面,在其上蹲着着一栋栋两层高的粗糙楼房,芭蕉、竹子、菜园、石板铺就的小道点缀其间,间或也掠过古茶树虬老的身姿,提醒着我们黄草坝古茶核心产区快到了。车子穿过一道秀美瀑布,很快就于黄昏薄暮时分泊在白云深处——我们达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海拔1900米的以寨,其是山间高耸处的一大片缓坡,其背靠陡峭难以翻越的小黑山,壁立的最高处海拔高达2200米。此刻我们在二无量的深处,靠近干坝子山主峰的地方,正所谓一山放过一山拦,我们只能远眺一下海拔2920米的主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黄茶坝的古茶大都是王家、董家与杨家三大家族种的,清末民国从勐库引来茶籽大规模种茶的当地著名乡绅王贡爷,就出自王家,而王贤会正是王贡爷的玄孙女,如今其在外做茶多年,于去年叶落归根,想深入挖掘黄草坝的历史人文,梳理黄草坝人种茶的数百年脉络,并从源头做起,狠抓古茶质量,整体打造黄草坝茶品牌。而她的亲叔叔董崇汉是黄草坝改革开放后做茶第一人,在当地建了第一个茶厂。我们打算将老王家六代人(如从董家初祖算起是八代)做茶的故事,放在云南茶叶种植文明传播路径这一恢宏背景之下进行展示,在景谷最老的古茶山打捞一个家族兴茶的集体记忆……
云南茶叶种植文明传播路线:由北向南传播,再向北反哺
出发的前一天下午,白马非马与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董事长包忠华先生共同探讨了云南茶叶种植文明的传播路径,一致认为:云南虽然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栽培与利用茶树的地方,但是云南土著先民的茶树培育与种植水平长期停留在原始阶段,茶叶种植文明真正的兴起应该是在巴蜀大地,因为其在远古与中古拥有远比云南先进的农耕文化。秦开五尺道,汉武帝征服西南夷,云南这个化外之邦第一次与中原文明的联系变得紧密。而“孔明兴茶”的传说,不过反映了诸葛亮七擒孟获,深入大规模治理南中,巴蜀大地的茶种与种植模式开始传入云南的史实。中国茶源自神农氏的新石器采集农业阶段,到了汉代走出了蒙昧,在巴蜀大地开出了农耕文化璀璨的花,又经魏晋南北朝的僧侣阶层与士大夫的推崇,终于在唐代上升为“国饮”,以陆羽《茶经》的诞生为标志,茶成为了中国引车卖浆者流的日常饮品,也是文人与贵族的精神饮品。
在中原茶文化不断进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云南茶也在原住民的驯化下不断茁壮成长,加上自秦汉以来中原文化的不断渗透,洱海与滇池地区成了云南文化的发展高地,其邻近这两个地区的蒙舍蛮在南涧、景东一带也发出了云南茶的第一缕声音。就在陆羽《茶经》问世的唐代,在樊绰的《蛮书》里第一次出现了云南人种茶,利用茶叶的正式记载,其指的银生城界诸山,据后人考证就在景东、南涧一带,至今这一无量山主脉地区多生长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就是明证。在南诏国时期,应该是继“孔明兴茶”之后云南茶叶的第二个蓬勃发展期。南诏是个奴隶制国家,经常发动对外战争抢夺人口为奴。天宝年间,乃至其后的一百多年,南诏与唐朝的战争频仍,大量战败被俘的中原士兵以及四川被掳的居民被迫为奴,其中有许多人是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民、手艺高超的工匠。这数十万人及其繁衍的后代,就在南诏与大理国生生不息,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手工业、农耕文化,当然也带来先进的茶种、种茶模式与制茶技艺,推动了云南茶叶的进步。
我们的观点是,云南茶叶发展史上有三个时期,一是“孔明兴茶”的神话传说时期,其在于南诏国兴起之前,由于其缺乏足够的史料来佐证,对之我们只能发出“濮人种茶”的感叹,只能留下了除了猜想还是猜想的遗憾。云南茶叶第一次走入信史是南诏、大理国的“茶出银生”时期。继之兴起的是“普洱茶”时期。
我们认为,云南茶叶种植文明的传播路径,是从四川向南传播的,其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巴蜀大地先进的农耕文化与云南原始的茶叶种植文化相融合,终于在唐宋时期于南涧、景东、景谷、镇沅一带催生了璀璨的“银生茶”。接着是银生茶在元代与明代前期一路向南,经宁洱困鹿山、板山一路向南传播,再加上中央政府在西南边疆推行土司政策及其后的大规模改土归流,并大规模推广军屯、民屯与商屯,以及将内地数百万汉族人口迁入云南,使得汉人先进的农耕文化深入车里宣慰司,于是诞生了兴起在明清两朝并于当代复兴的普洱茶。
随着车里宣慰司六大茶山茶事的勃兴,一路向南传播的云南茶叶种植文化开始向北反哺。其先声就是明代成化年间,双江勐勐土司派人到西双版纳取茶籽种于冰岛,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勐库大叶种之来源。杜文秀、李文学起义被镇压之后,云南茶叶的北上运输通道被重新打通,继瑞贡京城、边销藏区之外,云南茶叶的南洋市场也被开辟,四川、重庆人也爱上了沱茶,清末民国云南茶产业迎来了继雍正、乾隆、嘉庆与道光之后的第二个兴盛期,其显著的标志就是江南六大茶山——勐海茶的强势崛起,以及澜沧江中游两岸的双江、凤庆、临翔、景谷、景东、镇沅茶事的勃兴。澜沧江两岸的新茶区的兴起,享受的是盛极一时的普洱茶文化向北反哺之恩泽。大量新辟的,采取满天星方式种植的商品化茶园,其茶籽大多来自双江的勐库与邦协,而勐库种又源自西双版纳。
图为山中樵夫打柴归来
“二无量”探秘小叶茶之迷
在“银生茶”向南传播,演化为“普洱茶”的数百年历史进程中,无量山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量山源自南涧,最高峰在景东,来到景东与镇沅交界处,分为沿澜沧江边南下景谷民乐、永平的大无量山,另一条就是穿越镇沅、景谷、宁洱直到江城、勐腊的二无量山。通过山形走势我们可以看到,从北逶迤南下的二无量山长达数百公里,北边的一头连着景东永秀,南边的一头连着古六大茶山,这中间就盛满了从银生茶到普洱茶数百年的传播史。
这次随行到困鹿山、黄草坝考察的普洱市资深茶人李琨先生,多年前就对“二无量”这条被忽视的山脉进行深入考察,其认为从北到南该山脉的东西两麓分布有一系列的著名茶山,从景东无量山主脉的金鼎古茶山开始,往下就进入了二无量山的北部,在镇沅分布有老乌山、老海棠、茶山箐,在景谷分布有苦竹山、凤山、南板、黄草坝;而到了二无量的南部,在宁洱有困鹿山、板山,在勐腊有著名的六大茶山。而且其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相对于澜沧江东岸的哀牢山、大无量山,澜沧江西岸的临沧大雪山、邦马大雪山,二无量山系的小叶形茶特别多。关于这种叶子如细长柳叶的小叶茶,云南茶界的主流说法是,其是云南大叶种的变异,还有一种观点是,倚邦的小叶种来自四川。
李琨通过多年的实地观察认为,小叶形茶分为两种,一种是叶片椭圆形的小叶茶,其是云南大叶种的自然变异;而柳叶形小叶茶,叶片细长,其经过人工选育,已进化为小叶种。这些小叶种茶树来自哪里?李琨认为,可能跟南迁民族有关,这些不断南迁的种茶民族,数百年间将小叶种茶沿着二无量山的山脉走势不断南下,从景东带到镇沅,然后是景谷、宁洱,最后是种在六大茶山的倚邦。
这当然只是一种假说,但也与我们设想的云南茶叶种植文明源自四川一致,也就是更先进的小叶种茶从巴蜀大地传播到云南,先是在银生茶时代一路向南传播,然后在普洱茶时代再向北传播,由西双版纳地区反哺到澜沧江中游两岸地区。
这次我们考察的困鹿山与黄草坝,茶叶种植历史久远,在困鹿山留下的数百年大单株很多,而在黄草坝则是规模化连片种植茶园的典范。就现存茶树树围推测,困鹿山小叶种茶树种植年限可能会早于倚邦小叶种,小叶种存在经镇沅、景谷、宁洱传到倚邦的可能。
黄草坝是个村委会,古茶最多的寨子是以寨,然后是外寨,再然后是大寨子与南洋河,其他寨子也有古茶,但不多。全村古茶面积2000多亩,树龄在400—100年之间。这次我们主要考察了以寨跟外寨两个寨子。
“在黄草坝外寨这边,土层浅,没有松土深翻,树势长得不漂亮,但也有一定树龄,反而在以寨小叶种不多,多为大叶种。整个黄草坝片区,可以看出是茶种混杂片区,以小叶种为主。这个茶区小叶种茶大规模连片种植,其形状更为典型。它的种植方式不开沟,不开台,顺山坡按传统的满天星方式种植。许多小叶种树形高大,甚至可高达七八米。”李琨说。
据了解,以寨大叶种茶树多的原因是,清末民初王贡爷引种的勐库大叶种主要种在以寨。
图为王贤会女士
“美女山”里,两座墓碑背后的家族传奇
来到黄草坝,我想到了“世外仙姝寂寞茶”。说是世外仙姝,是因为黄草坝的核心茶区以寨、外寨之地形,远远地从外面看去,就像美女的两个秀美的乳峰,因此这一带被称为“美女山”。以寨就坐落在双乳之间,这里不但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种满古茶,还是观赏山茶花的绝佳去处,在茶香、花香中想必“世外仙姝”是不会寂寞的。都说美女是水做的,黄草坝植被好,最不缺的就是水,是典型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之地,而且水质优异,清冽甘甜,村子旁边是飞流直下的一袭瀑布,再往下的山涧里哗哗响着一条的小溪,从南向北畅快地流向小黑江。王贤会说,这是一条倒河,附近其他的河都是从北向南流。
因了好山、好水与好茶的滋养,加上美女山的风水,以寨、外寨盛产美女、帅哥,远近闻名。但黄草坝的茶是寂寞的,封闭的大山、不便的交通,让其藏在深山人未识。早些年茶不值钱,黄草坝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发展,到思茅、版纳等地包茶叶、咖啡地种,留在寨子里的都是老人。2012年古茶价格起来以后,回家乡种茶、做茶的才多起来了。王贤会跟其大哥王贤祥也相约一起于去年回老家发展,重拾王家做茶风范,整体打造黄草坝茶品牌。
老王家做茶,得从董家说起。在黄草坝,数百年的茶事大都跟王家、董家与杨家有关,而且他们都是亲戚,王家跟董家很长时间被当做一家。
王贤祥向我们介绍了董家与王家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先祖是江西吉安府人,从南京大坝柳树湾充军到云南楚雄,然后来到镇沅恩乐(住了几代,种田种地),再到田坝恩坑井(住四代左右,以舂火药为生),最后到黄草坝以寨,准备舂火药卖、打工,结果经人介绍娶了董家的寡妇而落户,其后人就改姓董,直到王贤会这代才还宗姓王。杨家跟董家是亲戚,跟王家是姻亲关系。以搬到黄草坝算起,董家到现在是八代,杨家是七代,王家是六代。
第二天上午,王贤祥、王贤会兄妹特地领我们去看董家初祖与王家初祖的坟墓。董家初祖叫董奇玉,祖籍也是江西人,其住在镇沅恩乐,开办了一家纸厂(用滑竹为原料造纸),因躲债逃到黄草坝以寨,用带出来的钱置办田地等产业。董奇玉来的时候,这里就种有一些大茶树,但数量不多。董奇玉扩大了茶树种植面积。但黄草坝真正大规模连片种茶,还得从王家初祖王斯恩的儿子王贡爷算起。黄草坝可考证的兴茶第一人董奇玉就安详地躺在寨子左手边的茶地里,旁边到处都是古茶,不知其亲手栽种的茶树还在旁陪伴否?隆起的坟堆前立有一块字迹斑驳的墓碑。王贤祥用抹布蘸水反复擦洗,字迹变得清晰起来,有大半可以辨认,显示着:其生于乾隆甲戌年二月初二日辰时(1754年),卒于嘉庆丙寅年九月(1806年)。这块碑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董奇玉的曾孙为其立的。据我们猜测,可能是清末民国董家、王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就重新刻碑、立碑,记载先人的丰功伟业。
董奇玉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董国栋、小儿子董国梁。董国梁的儿子病死了,没有儿女,留下媳妇一个人守寡。王家老祖名叫王斯恩,其从镇沅田坝乡逃难到以寨就娶了董国梁的儿媳妇。跟董奇玉一样王斯恩也是个传奇人物。
王斯恩,镇沅田坝乡胜利村王家寨人,娶了当地名门石贡爷家的姑娘,生下大儿子王董正坤。其继承祖业靠舂火药(用土法制火药)卖为生,小日子过得非常滋润,但不久其妻病亡,石家人误以为是他害死了自己的妻子,就去告发。石家势力大,王斯恩就被迫离开田坝,逃往高桥街(小黑江桥上边,景谷正兴乡勐乃村高桥社),靠造火药致富,在街上买了房子。这引起当地一些老百姓的嫉妒,就诬告他在制造爆炸品,从小地方一直告到省上。官府来调查,王斯恩说自己只是造点火药给老百姓炸麻雀。但老百姓一直告,王老祖没办法只好逃。他一头挑着儿子,另一头挑着土锅,鸡叫时分来到以寨元宝山的董家歇下。热心的董家人为之介绍了董国梁的儿媳妇,就这样王家以改姓董的名义落籍黄草坝。
王斯恩的坟墓位于寨子斜对面的山坡上。从寨子里下来沿着其儿子王贡爷修的石板路,穿过古茶林,来到一大片宽阔而平整的草地,再越过从南向北流的“倒河”,就爬上了寨子对面的山坡,这里同样种满了茶树,王家老祖的坟墓就静卧在这里,一位充满传奇与坎坷经历的老人守望与庇佑着对面的后代子孙。同样是字迹斑驳的墓碑,同样是王家子孙王贤祥用水小心翼翼地反复擦洗,墓碑上的信息显示:王董斯恩(因娶董家媳妇的缘故,王斯恩改姓),生于道光年间,卒于光绪庚子年(1900年)。王斯恩在田坝的时候已结婚生了一个儿子,他来这边配董家媳妇,他儿子就改名王董正坤,他跟董家寡妇生的儿子叫王董正中,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贡爷。
图为董奇玉墓碑
王贡爷的兴茶往事
王贡爷读书非常厉害,取得了贡生的功名,是当时景谷的四贡爷之一,通知开会,跟县太爷坐一排,在当地拥有极高的威望,乡亲遇见什么纠纷,都抬轿子来请他前去调解。其他三个贡爷是小景谷的杨贡爷(为王贡爷的宗师)、谦刚邓贡爷、宽宏李贡爷。解放前,如今宁洱的谦刚、宽宏都属于景谷管辖。
王贡爷修的石板路以寨村民至今还在用。古茶、石板路与小学遗址,就是王贡爷留给后人最大的记忆。看罢王家老祖的坟墓,我们又沿着王贡爷当年从大理南涧请来石匠修的马帮路,走回寨子。这条路通往寨子旁边的学校,王贤会小时候在那里读书,记得上下课的钟敲得特别响。现在已成一片废墟的学校,当年也是王贡爷建的,王家一代代人都在里面教书,附近十里八乡的农家子弟都来这里就读。
“王贡爷办高小,没请外人,七个教书人都是他的儿子与孙子,没领工资。一年学费只收两斗谷子(十六斤一斗),带有半公益性质,远至小黑江高桥街、勐乃的都过来读书。过去正兴乡只有三所小学,能在这个大山里办一所算是一个奇迹。”董文虎说。
1945年生的董文虎,今年70岁,为王贤会爷爷的堂弟(王贤会爷爷叔叔家的老五)。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其爷爷王贡爷的情况。
王贡爷有五个儿子:大儿子董以林、二儿子董以凤、三儿子董以龙、四儿子董以麒、五儿子董以鹤。大儿子读老书考秀才,其他四个儿子读新书,省立师范学校毕业。老四省立师范毕业之后又去读大学,毕业后在外发展,没有回来,解放初期是安宁县财政科长。
“我父亲就是老五董以鹤,常年驮茶到处卖,还曾经驮茶到昆明,卖的钱供我四大爹读书。解放前,黄草坝做的是散茶与竹筒茶。竹筒茶是将茶叶蒸软,放布袋里揉,然后放竹筒里舂紧,再将竹子剖开,取出茶叶晒干,最后用笋叶、棕片包装成圆柱形,便于马帮驮运。不远的地方装50公斤一驮,远地方三四十公斤一驮。我家赶两把骡马(1把5匹),总共十匹,是黄草坝最大的马帮,黄草坝的地主就是我家当。整个黄草坝,是靠三家人种茶。以寨是王家种的,外寨是我爷爷外家(杨家)种的。杨家据说是杨文广的后代,跟董家是亲戚,跟董奇玉一起逃难过来。王贡爷的亲妹妹嫁给杨家,生了十个儿子。杨家十个儿子全靠王贡爷教育培养出来的。解放前,茶地都是王家、杨家的,土改分掉。”董文虎说。
王贡爷兴茶、办学,建设家乡需要雄厚的财力。读书厉害的他,也是一位经商、置办产业的高手。王贡爷年轻的时候拉茶叶去临沧卖,再驮大烟回来卖,人家说他捡到银子了。其实是一次生意谈好后喝酒,卖大烟的人酒喝晕了头,把大烟多点给他,因此发财,买田买地,办教育。田地买到了正兴、田坝,变成大地主。黄草坝地瘦,王贡爷就到外面买良田,然后将地租出去,用骡马将租物驮回来。王贡爷派长工康长宝等人到勐库取来大叶种茶籽种在以寨,因此以寨的大叶种多,外寨小叶种多。
种出来的茶,制成散茶与竹筒茶,然后沿着茶马古道驮到大理、昆明、临沧等地去交易。当时的茶马古道主要有这几条:
黄草坝——镇沅田坝——南涧——大理
黄草坝——镇沅田坝——祥云——昆明
黄草坝——景谷凤山——临沧
黄草坝——正兴、宁洱、思茅、版纳
黄草坝的路是出了名的难走,其到正兴的路是1997年才通的,到南板2007年才通,黄草坝村委会到以寨也是2007年才通。这就可以想象解放前的交通状况。当时,雨季路太烂,做生意要霜降路干了以后才出去,去半年才回来,有些人死在外面。
黄草坝的茶在清未民国兴起,是跟王氏家族的崛起有关,名门望族推动茶事勃兴。王贡爷在以寨办高小,修路,从勐库引茶籽,家里有马帮,常年行走昆明、下关、缅甸,生了五个儿子,都是读书高手、当地著名乡绅,其中还出了一位大学生。据了解,困鹿山茶事的兴起跟李贡爷有关,再加上小景谷的纪襄廷,双江的彭氏家族,我们可以发现清未民国滇茶的第二个兴盛期,很大程度上是地方开明士绅在推动。落后内地若干年的云南,终于在清朝中叶以后在茶叶的主产区进化出乡绅阶层,官府与乡绅合谋,这就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最主流的乡村治理模式。官府与乡绅共同推动澜沧江中游两岸茶区的强势崛起,就是清末民国云南茶产业发展的最大秘密。没有乡绅阶层,何来乡村自治,我一次次行走茶山,凭吊一个个大家族的兴衰,深感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根子被大革命拔起,乡绅作为一个阶层早已消失数十年,留下的是农村空心化,文化沙漠化。没有文化的厚积,有效的乡村治理模式,村民委员会、农民合作社都是徒有其表的自治组织。新下乡运动,路在何方?
图为王贤祥带领我们考察王贡爷修的石板路
地主家庭的悲剧命运
王贡爷活了66岁,1935年死的,那时董文虎还没出生。王贡爷的碑打好了,遇到解放就没有立。接下来的土改,王家被评为地主,田地与房产都被没收,董文虎的父亲与一位堂哥因为牵连到景谷大地主李希哲的叛变被枪决,包括王贤会的爷爷在内的大人都被抓去坐牢,家里只留下孩子与老人。住的房子也没有,王贤会的一个姑姑就睡在猪圈上;曾祖父母过世了,没人埋,直到王贤会爷爷从西双版纳普文劳改农场放回来,才安葬。王贡爷直到2002年,才在董文虎主持下王氏家族为之立碑。老碑找不到了,立了一块新碑!
王贡爷的老大家一直是文人,在地方上德高望重。王贡爷长子董以林,董以林的长子董文英,董文英的长子董树汉就是王贤祥、王贤会兄妹俩的父亲,这些历代长子都延续了王贡爷传下来的读书种子,而且心地善良,为家乡做了许多实事、善事。王贤祥和王贤会也遗传了董以林这个长子家庭的优秀基因,像王贡爷的长子代代都是黄草坝最受人尊重和敬佩的人物一样,兄妹俩都是以善良和真诚为本的,来经营自己的人生事业。
作为董树汉长子的王贤祥,1998—2008年在黄草坝村委会当副主任,因善于做人,做实事,能协调好各种关系,摆平各种利益纠纷,很受老百姓敬佩。王贤会从小心里就有别人,家务活不用大人安排,能做的都抢着做,长大了到普文发展茶产业,善待工人与客户,与茶农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关系,以良好的质量信誉口碑赢得了市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尊重,成为普文当地做绿茶的一面旗帜。王贤会表示,要用最真诚和善良的心灵去打造自己的产业,这是自己追求的目标。
“黄草坝董大先生指的就是我曾祖董以林、祖父董文英。德安、梅子街、同心一带的人有纠纷,都是抬轿子叫董大先生去解决。曾祖是当地的头领,我爷爷只教书,附带做茶叶。我父亲,当小少爷的时候跟我爷爷赶马帮。他生于1935年,童年过得很幸福。他与一个姑姑,跟别人读的书不一样,是自己的父亲亲自教。我的亲老祖心地善良,当时帮我们家种田的佣人,他像弟兄一样对待,佣人的后代和我们一直相处如亲人。”王贤会说。
1950年,景谷解放,王家的幸福时光也宣告结束。王贤会的爷爷董文英是个极聪明的人,早在解放前夕就散尽家财,原本可以逃过一劫,但人算不如天算,被杨家告发抓去坐牢。
“我爷爷见形势要变了,就把家里财产送给家里的长工、佣人,把家里的柏木林送给老董家的一个董哥。老杨家的兄弟去当土匪,镇沅旧政府发公函要我爷爷去抓这两个人,因为是亲戚,我爷爷想救他们。我爷爷放枪提醒他们往回萨方向跑,他们却往镇沅方向跑,结果被打死了。杨家举报说是我爷爷害的,就被抓去普文农场坐牢。”
王贤会的父亲董树汉高小毕业,在家教书,也受到牵连,停职出来被派工,挖(修)了三年昆洛公路,非常苦。“我奶奶听见车子响一次,就哭一次,说自己的老公坐牢,儿子被抓去修路,很悲惨。我外公是黄草坝半坡的,是个出名的大医生,包括我两个舅舅医术都非常高明,别人治不好的病,他们都会治。我父亲跟我外公学中医,也在当地治病救人。他看病不收钱,家里有什么活,当地乡亲帮忙做。我父亲也被批斗,因人缘好,走走过场,没让真斗。”
一个显赫的大家族,就这样在诡谲的时代变迁中沉沦。而黄草坝的茶事仍然在继续,不过没有了过往的荣光,作为景谷茶厂的一个籍籍无名的原料基地而存续。景谷县茶叶公司于上世纪60年代在黄草坝(大寨子)设收购点,用骡马驮茶。老百姓在家加工,铁锅炒炒,手揉,晒干,交收购点。1983年,在以寨设正兴供销社黄草坝分店,收购茶叶。当时茶叶交易逐渐放开,收来的毛茶交景谷茶厂一部分,其他的卖到宁洱等地。
“黄草坝的茶在解放前就很有名气,在景谷、宁洱一带种茶来说是最早的。解放前人出名,茶也出名。解放后,人被抓,交通不便,没作为茶叶重点产区来抓,黄草坝的茶没落了。1991年茶叶市场放开,私人老板会进来收晒青毛茶,做得少,不成规模。黄草坝一直做晒青。2003年才稍微有点名气。现在交通好一点,普洱茶有点热了,老板进来看的多,名气传出去了。”王贤祥说。
黄草坝茶的再度兴起,还得等到2007年。这次的弄潮儿还是跟王家有关,董崇汉这位王贡爷的曾孙、王贤会的亲叔叔,成为了改革开放后“黄草坝做茶第一人”,也是黄草坝茶崛起的民间推手。这一切源自他1983年起就一个人负责供销社黄草坝分店,黄草坝的茶都是他在收……
黄草坝茶叶的复兴
冥冥中自有天意,老王家的人无论走到哪,都摆脱不了跟茶叶的干系。王贤会早年出外发展,原本想到工厂上班,结果阴差阳错一直在景洪市普文镇做绿茶,而她的爷爷解放初期就关在普文,竟然还是普文农场种茶第一人。
“我爷爷去普文农场劳改,本来要坐十二年牢,因育茶苗立功而减刑,坐了四年牢就放回来。他在1951年是作为第一批犯人,关进刚开办的普文劳改农场的。当时不通公路,将犯人捆绑起来,走路押送过去的。农场要搞茶园,问谁会育苗,我爷爷在老家种过茶,就说自己会。这样一来,普文农场第一棵茶树是我爷爷种的。我爷爷从普文放出来,50多岁了,还生了我做茶叶这个小叔叔(董崇汉)。”王贤会不胜唏嘘。
董崇汉继承了老王家的优良基因,读书很厉害,考上高中,因是地主的儿子不让读,只能初中毕业到正兴粮店上班。“1983年在以寨成立供销社黄草坝分店,一直是我叔叔一个人在负责收茶。87年调到正兴供销社当售货员。后来离开供销社,回来收茶叶卖了三四年,于2004年办了黄草坝第一家初制所。他是黄草坝做茶第一人,也是经营茶叶时间最久的人。当时他收茶卖给景谷茶厂、普洱县茶业公司。他人聪明,极善与人交往,在社会上认识的各种朋友多,他也利用良好的人脉圈子不断推广黄茶坝茶。在我叔叔等人的影响下,黄茶坝茶有了一些名气,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作为重点古茶区来打造,到了2007年黄草坝的鲜叶一下子从10元一公斤,猛涨到25元一公斤,名气一下子就大了。我叔叔的库存货卖掉,就发财了。”
这样一来,董崇汉名气也做大了,2008年茶市的冰点期,在昆明的茶叶批发市场竟然有人冒充他做的黄草坝茶。“他当时卖的茶,一片100元。市场上假货只要几十元。我们才将货发出去,一个昆明客户告诉我们,昆明批发市场有人写着叔叔名字出售假茶。”
可惜的是,这位“黄草坝做茶第一人”,在2009年退出了茶叶江湖,于2010年拿着国家项目专门去种核桃。我们来黄草坝的时候,他还待在数千亩核桃基地里维修发电机,从而与这位传奇人物失之交臂。
黄草坝的茶也沉寂了好几年,被行业权威媒体痛心地称为“被贱卖的无量山茶”。2007年的春毛茶,200元一公斤;2008年掉到60元一公斤;2009年、2010年都是几十元,直到2011年才涨到100多元。黄草坝茶的真正快速上涨是2013年,春毛茶涨到200多元一公斤,2014年涨到300多元,单株卖到600—800元一公斤。2015年,春茶300多元一公斤,黄草坝茶凭借其卓越的品质,成为少数茶价不掉甚至略微上涨的古茶山之一。
2015年,普洱茶回归理性,市场进入精耕细作时期,也同时进入了资源深度整合的时代。黄草坝茶虽然在市场上有一定名气,但毕竟是二三线茶区,因香、甜,茶气足,其往往被拿去冒充困鹿山、景迈茶。怎样从一流的原料基地,变成一流的公共品牌?历代兴茶的老王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这一次的重担交到了王贤祥、王贤会身上。
2014年,兄妹俩相约回黄草坝做茶。通过一年的尝试,王贤会认为要整体打造黄草坝茶,品质是关键,先做出毛茶标杆,再进行品牌化运作,最后通过整合大资源实现茶产业的腾飞。
提升品质的关键在于,引导老百姓大小树分开采,大幅度提升初制工艺,这样一来才能真正竖立起毛茶标杆。同时要走差异化路线,引进新工艺,开拓新市场。王贤会通过对黄草坝茶品质的综合考量,其认为香气好、口感甜,非常适合做最近一两年崛起的市场新宠——晒红。她打算拿最优质的古树春茶来做普洱,竖立黄草坝普洱茶品质的标杆,然后用夏秋古树茶、小树茶来做晒红。在晒红产业开发方面,其打算跟普洱市龙头国企——天下普洱茶国公司合作。茶国公司也是晒红的首倡者与标准制定者,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市场开拓能力与文化品牌包装能力。黄草坝一流的原料,遇见茶国公司这样一流的品牌,定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这次茶国公司旗下的茶马史诗编辑部,在白马非马、李琨、普洱市著名茶记邵鸿雁的带队下,将对黄草坝茶进行整体策划宣传。与编辑部同行的还有,勇闯北京、将云南茶叶与农特产直供都市人群的“农妈妈”哈尼伍拾妹,多年前就深入黄茶坝收茶的天易普洱掌门人鲁红,她们将与王贤会一起力推黄茶坝茶……
图为黄草坝以寨全景
民族南迁与黄草坝种茶史
前文提到黄草坝可考证的种茶始于乾隆年间,但据当地老人回忆,董家初祖董奇玉从镇沅搬到黄草坝时,当地已经有非常高大的古茶树了,虽然种得不多。这些茶树是谁种的呢?
“董家来之前,这里还住过其他人家,现在还留有周家坟等坟堆。据老人讲,最先来的是周家(汉族),然后是刀家(拉祜),接着是陆家(汉族)。董奇玉来的时候,这些人家都不在了。我们这里最早种的茶是南宋茶。”董文虎说。
“为什么叫南宋茶?”我们好奇地问。
“我们也不是很搞得清为什么这么叫,我估计应该是难耸茶,被文化人写成南宋茶。这种茶叶难以发芽生长,耸为向上耸立出来的意思。”王贤祥笑着说。
李琨认为“南宋茶”(难耸茶),是一种典型的小叶种茶,它的形成,应该是随中原农耕民族南迁带来的。“有些地方的人,不叫它细叶子茶,而称之为南宋茶。但这个南宋茶是否跟历史上的南宋王朝有关,有待考证。有种说法,一些老百姓将这种叶间距短,芽头细,茶毫少,老叶细长,很难生长发芽的茶,称为难耸茶。这类茶叶做出来的好的晒青毛茶,更为润口、爽滑,香气更为内敛悠长(水含香),即便是当初加工不好的茶,储存隔年之后香型比较明显,会体现这种细叶子茶的品种香。”
董奇玉来之前的茶树是什么人栽的,还得放到云南茶叶种植文明传播史去推测。前文说过,云南茶叶种植加工史长期受四川影响,在唐宋的银生茶时代可能四川的小叶种传到了云南,从南涧、景东随着当地世居民族的南迁传播到镇沅、景谷、宁洱一带。在唐代景东的世居民族有彝族、哈尼、布朗族(扑子蛮)、傣族,《蛮书》所说的蒙舍蛮种茶,指的其实就是这些民族。彝族、哈尼族、布朗族以及后来的拉祜族不断南迁,在宋元时期将银生茶种及文化带到了镇沅、景谷、宁洱一带,并在明朝前期传播到西双版纳的古六大茶山。到了明代,是汉文化大规模进入云南的时期,到了清朝雍正尤其是道光年间以后,随着改土归流政策向纵深推进,商品经济的发达,以及杜文秀、李文学各民族大起义导致云南内地的汉人纷纷逃往滇西南边疆,汉人成为南迁民族的主力,深入开发了滇西南边疆,也将云南茶业从银生茶时代推向了普洱茶之全新的高度。
从秦汉以降,汉文化影响云南,在元朝之前主要受巴蜀文化影响,到明清两代主要受江南文化影响,如今云南汉族寻根问祖,往往称祖籍江西,或者来自江苏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就是明证。
银生茶传播区域,是从南涧、景东一直到镇沅、景谷与宁洱。其影响时期是唐宋元三朝,主要受巴蜀文化的影响。而其后的普洱茶传播区域,最开始是西双版纳的古六大茶山,其的崛起应该是银生茶文化与江南汉族茶叶种植文化相碰撞交汇的结果,这个交汇的起点应该在明代中后期,到了清代中叶以后古六大茶山璀璨的普洱茶文化开始向西,向北传播。向西催生了江南六大茶山——勐海茶区大崛起,向北催生了澜沧江中游两岸茶区的崛起,西岸是双江、临翔、凤庆等茶区,东岸是景景镇茶区(景东、景谷、镇沅)。
董奇玉来之前的茶树,可能来自古老银生茶文化的遗存,极有可能是彝族(香堂人)、拉祜族、布朗族(扑子蛮)种的。黄草坝的董家、王家与杨家三大种茶家族,祖籍都是来自江南,其的农作模式深受江南农耕文化影响,与古六大茶山一样属于普洱茶时代的典型产物。
包括黄草坝在内整个二无量山脉的系列古茶山,其实都是茶种混杂区。几种,甚至十多种茶叶混生共长的情况,其实反映的是濮人种茶时期(含孔明兴茶)、银生茶时期、普洱茶时期不同茶叶种植文明沉积下来的结果。因此,这些地区大叶种与小叶种并存。而大叶种也非常复杂,有野生茶,栽培的野生茶(虽移栽,但形状跟野生茶相差无几),过度型茶树(形状介于野生与栽培型之间),栽培型原生大叶种(已驯化,但选育代数不够,茶性较野),栽培型大叶良种(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经过了足够的人工选育代数)。
由此可见,小叶种茶树的传入,大幅提升了云南茶叶选育水平,大叶种茶树的种植水平迅速提升,从而通过不断选育最终诞生了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三大国家级良种。清末民国,云南茶产业大规模商品化时期,引种最广的就是勐库茶这个大叶良种,王贡爷爷慕名前去讨来茶籽种在以寨,从而造成今天的以寨多大叶种,外寨多小叶种之现状。
相关热词:无量山
景谷
古茶山
历史
文化
延伸阅读:
· 复兴景东茶,等待千年的轮回?12-10
· 被遗忘在澜沧江边的茶马古镇03-09
· 百年沱茶:从景谷到下关03-18
· 清末民初,景谷、勐腊等地的茶庄商号12-22
· 中国茶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