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半山这个名字对于那些对云南普洱茶略知一二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相对于西半山而言的。在双江人眼里,东半山茶是他们用来送给外地朋友、能够拿得出手的本地土产。一提东半山茶,双江人就自豪,因为这种茶的味道醇美甘甜,一如双江人好客豪放的秉性。
东半山的区域不大,以亥公,东弄、东来、忙那一带为核心区。这一区域所产的茶就叫东半山茶。
据当地人讲,东半山茶的种植历史仅次于冰岛茶。这种茶的外形与冰岛茶相近,条索饱满粗大,芽头显露,它的回甘表现十分突出,持久性也好。
最近几年,我每年都会到这个区域制茶,数量逐年增加,这主要缘于一次偶然接触。记得有一次到双江出差,在路边一个小饭馆喝到了一种茶,感觉味道很甜爽很美,就向饭店老板打听这种茶,才知道叫东半山茶。
因为这种茶之于我的美好记忆,之后不久,我便到东半山一带寻找。
东半山位于临沧和双江之间,是双向间的必经之地。由于经常路过这一带,心想应该不太难找,所以第一次去没有请人向导。结果无功而返。
不过也有一些收获。坡上坡下,茶园随处可见,一片翠绿,只是没有发现像冰岛茶一样高大的茶树。一问,才知道几年前有过一次大砍伐,将成片成林的大茶树拦腰砍去,只剩下半人高的老桩。当地老乡对于前些年砍茶树的事如鲠在喉,每每提及,总是一脸无奈和惋惜。看得出来,他们心中有一股痛,上面叫砍,不得不砍,砍对砍错,指挥者不会承担责任,损失的是自己。因为大茶树被砍,这几年他们损失了不少收入。放眼望去,道路两边,满眼青一色半人老桩,几乎没有大茶树的影子,印证了老乡的说法不虚。看着那些大小不一的老桩,心里甚是窝火,觉得茶农兄弟种茶不容易。听老乡讲,离公路远一点的地方,原生态的大茶树被保留下来了一些,不过单程需要3个多小时。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前往。
第二次去东半山,在一周之后,一个熟悉情况的双江朋友带我们去。我们直接去了一个初制所,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姓李的资深茶人,他告诉我们,他从58年开始学习制茶,40余年从没有间断。早年在合作社初制所做茶,到了80年代末,自己在家办了个家庭作坊式初制所,两个儿子是他的得力助手。他告诉我们,这几年他每年制作的茶青多时在80吨左右,少时也有30多吨。虽然整个东半山片区的大部分大茶树被砍了,但是由于光照,水土,小环境气候非常适合勐库大叶种茶树生长,东半山茶的香气没有因此而降低,滋味依然很好,许多人找着来买,每年的销量相对稳定。
在这个初制所,我们了解了制作茶青的全过程。李师傅是一个健谈的人,我们还向他讨教了关于如何才能做好茶的问题。也许是我们的坦诚打动了他,或者是我们对茶也略知一二的缘故,李师傅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这几年与他打交道的人不少,其中有大老板,也有纯粹爱好的人。正正规规做茶的人现在还打着交道,投机取巧的来一两次就不见了。有一年来了两个广东人,买了两吨茶,叫他把茶送到一个精制厂直接压饼,他就照办了,后来他发现这批茶的包装落的是冰岛茶。李师傅讲,广东人很精明,因为东半山茶的外形、香气、汤色、回甘非常接近冰岛茶,不是很了解的人很难区分,所以,有人钻这个空子在所难勉。
对于李师傅做的茶,我们通过反复品评后,购进了一小批。压制了自己的第一批东半山茶。
二进东半山,有意外的收获。我们离开时,山区星星点点、稀稀落落的灯光在沉沉的夜色里忽明忽暗,与天上的繁星相映成趣。
从那以后,我每年都会定期如约而去。如果假期允许,我会和茶农一起采茶。回想起来,这是我最愿意做,最感觉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