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汤帕节是哈尼族每年12个节日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来年的第一个节日,是最盛大的哈尼族群众传统节日。新年伊始,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人民政府在帕真村委会中心,举办勐海县嘎汤帕节暨格朗和哈尼族乡建乡60周年庆祝活动。
今年的嘎汤帕节由勐海县委、县政府主办, 记者在现场看到,开茶活动及民族特色农产品交易展在格朗和哈尼族乡主要街道举行。格朗和哈尼族乡附近的哈尼族群众在元旦一早,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帕真村一起贺新年。
作为“茶源之乡”、“茶王之乡”的格朗和乡,目前茶园总面积达8.6万亩,遍布全乡5个村委会74个村民小组,其中古茶园有2.25万亩。交易展上,来自布朗山、南诺山的纯料老树茶吸引了上万游人,有国外朋友也慕名而至。
村民搭建了6米高的秋千,用打陀螺竞赛、对歌、跳竹筒舞、咚巴查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活动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据格朗和哈尼族乡党委书记郑桂红介绍,60年来,格朗和哈尼族乡各族群众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格朗和哈尼族乡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西双版纳春城”的全县发展大战略号召,积极谋划“景洪中心城区后花园”、“勐海东大门”建设路子,进一步凝聚推动山区贫困民族乡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力量。
60年来,格朗和哈尼族乡各族群众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格朗和哈尼族乡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西双版纳春城”的全县发展大战略号召,积极谋划“景洪中心城区后花园”、“勐海东大门”建设路子,进一步凝聚推动山区贫困民族乡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力量。
以传统茶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建设大步向前。1978年全乡茶园种植面积12467亩,经30余年全力推进茶产业发展,目前茶园总面积达8.6万亩,遍布全乡5个村委会74个村民小组,其中古茶园有2.25万亩。2012年茶叶预计总产量2130吨,人均茶叶收入263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南糯山半坡老寨与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合作,2012年全寨26户茶叶收入近300万元。从1988年开始发展甘蔗产业,“甜蜜谷”优势产业带正在形成,2012年甘蔗种植面积14320亩,甘蔗人均收入达到1004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19%。粮食、蔬菜、竹等高山原生态特色农产业不断发展,山区农民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广。
以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条件,小城镇建设迈上新征程。帕沙模式、阿鲁小寨整村整治、黑龙潭环湖旅游路建设、苏湖农特产品市场……都见证着格朗和哈尼族乡发展、跨越、蜕变的历程。按照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发展思路,用好黑龙潭这一高原湖泊,按照“三个一”(即总体规划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布局一盘棋)的思路,以及县委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十个一”(即乡镇政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住宅小区、绿化亮化街道、集贸市场、工业小区、停车场、公共厕所、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场)的标准,积极建设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态旅游综合体。2012年启动的各项小城镇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将达到5千万元。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山区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60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格朗和人民不断转变生产方式,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各项事业长足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社会保障等方面节节开花,多项惠及民生的举措推动着格朗和社会发展的车轮快速前进。
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勐混镇贺开村委会,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古茶山包括勐混镇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海拔在l400—l700米之间。山峦连绵,沟谷纵横,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土壤多为红壤,茶山区域植被较丰富,生长着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等杂木树和飞机草等多种植物,形成了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古茶树古茶园连成一片,分布有树龄百年以上的栽培型的古茶园面积9700多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树茶叶内含物质丰富,香高馥郁,滋味浓厚。
贺开村委会有9个村民小组,6个拉祜族村寨,2个傣族村寨,1个爱伲族村寨,3800多人。贺开村委会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村3个拉祜族寨子,土壤为黄棕壤,古茶园集中连片。古茶正投影面积为5.27平方公里,因古茶园所在山体平均坡度在30度以上,所以实际占地面积为6.030平方公里,古茶园总面积为7240亩,其中曼迈村居多为4200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树平均密度一般在132株/亩左右,基部围0.82米左右,树幅约3×2.5米,树高平均在2.5米。平均单产30公斤/亩。管理上不施任何化肥、农药,仅除去茶园中的高草.在海拔1600米的曼弄新、老寨交界处生长着10多株大茶树,其中一株较大的古茶树,树型乔木,树高3.8米,树幅7.3×6.55米,基部围212厘米,树龄1300年左右,被当地人称为“茶王”。
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木茂盛、阴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还有的生长于在村民房前屋后,古茶树长势旺盛,构成了一幅“林中有茶、茶在寨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茶园景观,极具旅游开发价值。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前往,领略贺开古茶园的独特魅力。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其前身是始建于1940年的勐海茶厂,至今已有71年历史,是中国境内成立最早的机械化、专业化制茶企业之一。
2004年10月,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由国营企业改变为民营企业。改制7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下,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遵照“坚持诚信、注重绩效、勇担责任、追求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坚持继承传统,追求创新,做强做大“大益”普洱茶,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原料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茶叶企业。
一、心系国运,艰苦创业,薪火相传
勐海茶厂生于战火,起于乱世,为支援抗战、事业救国而建,其历程自始至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为振兴中国茶产业,使之不长落人后,为换取更多外汇、购买更多物资支援抗战,年仅33岁的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临危受命,携妻带女,来到“瘴疠之区”——佛海创建佛海茶厂,揭开了云南现代普洱茶历史的新序幕。为了多创汇,早创汇和巩固边防,佛海茶厂坚持边建厂边生产便销售的方针,在抢抓生产的同时,创办服务社、建立医疗所、开办示范茶园、创立藏销紧茶联合运销处等等,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占领了市场。红、白、绿茶远销香港、苏联和南洋各国,并保证了对藏紧茶的供应,满足了西藏人民的需求,巩固了边防。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战火波及佛海。翌年,中茶公司为保全茶厂现有的当时国内唯一具有的先进的制茶设备而电令茶厂停产,全体职工撤退昆明。创业先辈们忍痛含泪撤退,将他们未完成的梦留给了勐海这片热土。佛海茶厂从成立到停产历时三年,但它首创了大企业带小作坊、带农户的经营模式,冲破了西方殖民地国家对滇茶的封锁,谱写出了中国普洱茶产业诞生的前奏曲。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佛海茶厂恢复重建,并改名为勐海茶厂,任命中国茶业界名人——唐庆阳先生为第一任厂长。在唐厂长的带领下和工人们的艰苦努力下,茶厂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建国初期国内国营茶厂中的翘楚。这一时期,勐海茶厂取得了云南茶业的两个第一。一是勐海茶厂生产的红碎茶代表了全国最高水平。为扩大红茶出口,唐庆阳厂长多次派人到国内外先进地区学习制茶工艺和制茶技术,经反复试验和研究,勐海茶厂掌握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分级红茶工艺技术,与国外红茶生产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使得中国产红茶在世界红茶行业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促使我们的茶产品不断增加产品出口量,为国家初期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二是成功试验和运用了人工后发酵工艺,将“传统普洱茶生茶”制成了“普洱茶熟茶”,开创了中国普洱熟茶的先河,开拓了中国普洱熟茶广阔的需求市场,对今天中国普洱茶产业格局和产品结构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勐海茶厂的普洱熟茶制作技术和品质仍然代表着业界的最高标准。
改革开放,茶厂焕发生机。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勐海茶叶生产飞速发展。勐海茶厂的茶叶收购站组、初制所遍布乡镇村寨,机械制茶能力和制茶技术大大提高,精制茶品种成倍增加,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显著增强。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前期,计划经济的坚冰开始消融,市场经济逐步兴起,茶叶市场渐次开放,茶厂从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国家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茶厂进行“八五”技改;茶厂抓“第一车间”生产,大额贷款自建两个万亩茶园;从国外引进两条先进的CTC红碎茶生产机(线);注册了如今驰名中外的“大益”商标;一批批茶品频频获得国优、省优、部优奖项,生产的绿茶、红碎茶、普洱茶、紧压茶畅销国内外。
二、继往开来,开拓创新,铸就辉煌
改制后的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脱胎换骨,经过七年的拼搏,企业实力快速增长,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先后评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优强工业企业”、“创新型非公有制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等,“大益”商标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云南名牌产品”、“云南名牌农产品”、“中华老字号”。
1.生产经营情况
公司改制以来,各项经济指标逐年上升,成为了中国茶叶行业销售规模最大的茶叶生产企业。在2004年至今(截止2010年6月),累计收购毛茶5.1万多吨,生产成品茶近3.3万吨,销售收入27亿元,上缴税金5.4亿元,其中2010年的毛茶收购量、产量、销量、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分别是6670吨、6040吨、6040吨、5.8亿元、1.2亿元。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0年云南省的普洱茶产量为5.8万吨(《2011年全国普洱茶市场产销形势分析报告》);2010年普洱市的普洱茶产量为1.69万吨(《普洱市茶办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普茶办发【2011】1号);临沧市“十二∙五”力争实现茶叶税收4000万元(中国广播网)。也就是说,我公司2010年的产量占云南省普洱茶总产量的10.4%,是普洱市普洱茶产量的35.7%,上缴税收是临沧市“十二·五”计划的3倍。超强的实力,使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原料、新产品定价上有了相对的决定权,即政府对原料的收购的指导价、其他厂家对原料及新产品的定价都以我公司的标准为基础来制定。
2.基础设施建设
改制以来,公司累计投入资金上亿元实施厂区改造,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如发酵车间大楼、10吨锅炉房、小包装车间、印刷车间、成型车间新大楼、普洱茶加工工艺研究中心、毛茶原料仓库相、散茶生产线、生茶筛分生产线、包转流水线、继建成投产,一些先进制茶机械如液压式压茶机、茶叶筛分联装生产线、柔印机、散茶生产线、成型自动化称量等相继投入生产,一些先进生产工具如液压成型机、托盘车、挂斗车、电子磅秤等先后投入使用,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现代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产能由05年的2000多吨提升到8000吨。目前,公司已启动了“十二·五”产能发展规划一期单体工程项目,将投资上亿元新建发酵大楼和立体原料存储仓库,该项目建成后产能将由目前的8000吨提升至2万吨。
3.人才队伍建设
为做强做大“大益”普洱茶,公司始终把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提高员工素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改制至今共招聘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生2大学生260人(其中大专120人,本科129人)、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2人,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和科研队伍的力量;在厂里开办一个50多人参加的茶学大专函授班,就地培养技术骨干;先后与安徽农大、浙江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大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至今已委培7人,学成归来7人;聘请国内知名院校教授、著名咨询机构专家到厂授课上百次,大大提高了员工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批文化程度高、生产技术过硬、思想健康的年轻人成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4.基地建设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现有两个自办茶园基地——巴达、布朗山。两个基地于1988年6月建成投产,面积20894亩,均位于勐海县生物资源丰富、远离城镇、空气流通好、大气环境质量优越的山区。长期以来,两个茶叶基地生产的茶叶原料均是我厂生产“大益”牌普洱茶高档产品和经典产品的优质原料。
改制后,公司把巴达、布朗山建设茶园基地纳入《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以打造有机生态茶园,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茶叶有机绿色保健食品作为基地的建设目标。改制七年多来,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在全州茶叶行业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编制了《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普洱茶原料加工技术及管理规范》、《茶园管理标准》、《茶园种植标准》四个企业标准,并通过了专家组审定,现已付诸实施;先后通过了国家级勐海县普洱茶农业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有机产品认证、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5.质量建设
为使产品质量达到国家食品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司始终把厂区质量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2005年在全省茶叶行业中率先获得了食品质量安全(QS)生产许可证证,2006、2007年连续组织了清洁化生产,2008年通过了ISO9001/HACCP认证。在配合认证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积极组织食品质量安全培训,成立了部门车间质量QC小组,并把每年的三月份定为“质量月”。企业的高度重视,员工的积极参与,质量安全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不断得到深化,产品质量稳步提升。2008、2009年连续两年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个部位授予“食品安全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6.科技建设
公司在生产工艺、产品科研发方面的优势是其他普洱茶厂家不可比拟的,建厂以来,制茶工艺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奖项的有几十项,其中获得国家级的有14项,省市级51项。其中尤令业界称道的是利用人工后发酵陈化技术生产出了享誉全国的“文革砖”和被业界推崇为评判普洱茶熟茶的标准产品“7572”,以及利用独特的拼配技术生产的被业界推崇为评判普洱茶生茶的标准产品“7542”。改制后,新一代大益人继承了普洱茶人工后发酵陈化技术和传统的产品拼配技术,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拓创新,使之日臻完善。2008年,“云南省普洱茶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企业认定技术中心”在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10年全国首个普洱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益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这标志着公司在科技兴企方面卖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在适制普洱茶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普洱茶原料示范基地的建设,普洱茶加工工艺改进,普洱茶综合利用及新产品的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前,以研发新产品上百个,其中有30多个在国家、省、市及各类茶博会上获奖。2008年6月,“大益茶制作技艺”顺利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充分体现了“大益茶”的制作技艺在行业中的绝对巅峰地位。
7.市场建设
营销方面,公司本着共赢合作创造和分享价值的原则,以品牌为先导,渠道为依托,不断强化领先技术与创新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茶相关消费需求,大胆借鉴和创新营销模式,强化营销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建立完善了产品终端销售服务体系,构建了产品价值体系,统一了产品销售价格,对经销商实行了分级授牌管理,规范了市场秩序。营销网络已遍布全国各地,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目前,拥有1500余家授权专营店,拥用上百万大益会员,香港、澳门、韩国、马来西亚均建立了业务往来体系。企业由改制前的亏损一跃成为目前中国茶叶行业销售规模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型企业。
8.品牌建设
“大益”商标是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几代茶人呕心沥血的结晶,是“不畏艰险,奋勇拼搏,坚持诚信,勇担责任”精神文化的浓缩,是几十年精湛制茶技艺的绽放,更是普洱茶的最好诠释。改制后,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着力加强品牌建设。2004年至2007年间,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大型公关活动——2005年“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2006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我的长征”大型电视行动;2007年再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打造建军80周年献礼篇章“祖国不会忘记”活动(2007年);2010年与广州亚组委正式签约,成为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茶叶产品供应商,成为中国首家跻身世界性体育赛事的茶企。中标中央电视台2008年黄金时段,开创中国茶叶品牌传播元年。公司逐年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一是继续与央视合作,成为CCTV—10战略合作品牌,同时在珠江卫视等地方电视台投放广告;二是与《经济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东方瞭望》等国内著名期刊合作;三是加大户外广告的投放力度。一系列公关、广告活动,“大益”品牌资产不断累积,已成为业界知名、领先品牌。
九、爱有大益
“成就于社会,奉献于社会。”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始终把“勇担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改制6年多来,积极履行茶企社会责任感,先后组织了“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赞助亚运”,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我的长征”、“祖国不会忘记”、“激情广场”等大型电视公益活动;建立了大益爱心基金,踊跃开展了捐资助学、捐资助建、捐款救灾、捐款助难等活动,援建大益希望小学39所,中学1所,累计资金投入三千多万元;先后在兰州大学、安徽农大、云南农大、云南师大、云南财大、云南民大、云南基督教神学院等11所大学设立了“大益”奖学金;在云南大学、云南农大、云南师大、云南财大、云南民大、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昆明医学院等8所大学设立了“大益爱心茶室”。企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数千人口的就业问题,而且使千千万万的边疆茶农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为推动社会就业、社会发展、社会稳定、边防稳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文化建设
改制后,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弘扬中国茶文化为己任,努力打造企业文化。建成了集厂史介绍、慈善公益、产品陈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益茶文化博物馆;在北京建成了大益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出版了《大益茶典》(2005——2009)、《享受大益》、《那山那茶那歌》、《茶悟人生》等专著;创办了内部刊物《大益报》,编制了《大益普洱茶知识手册》,在全国巡回培训茶业从业人员、开展普洱茶有奖知识问答、开展全国性勐海论茶比赛;2008年发起“推动成立爱茶人自己的节日”即“中华爱茶日”的呼吁,活动得到了政府、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2009年创办了京城大益茶会,以茶为媒,以茶为道,会各界名流,以茶道内在精神反哺时下学术思想及社会生活;2010年1月3日,“大益茶道”在北京正式开讲,开启了振兴中华茶道之路,至今已在北京、广州、昆明、勐海开班授课8次,参培人员上千人。
七十年的奋斗,七十年的积淀,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昂首迈步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