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普洱茶市场较为低迷,部分媒体、部分业内人士及专家提出普洱茶生饼不属于普洱茶范畴,应划定为绿茶,对这一说法,笔者愿与各位专家、学者商榷。
生熟之争
普洱茶的历史悠久, 民间有“武候遗种”(武候是指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普洱茶”生饼(青饼)作为清代朝廷的贡茶,大大促进了民间从采摘到制作加工工艺和技术的发展,花色品种也由单一走向多样。生饼从宋朝开始历经数次改朝换代,到现在已有上千年历史,不愧为“可以喝的古董”,经得住时间洗练。若就此将普洱生饼划出普洱茶范畴,将是对承载几千年普洱茶历史的蔑视与割断。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的普洱茶在茶马古道长途贩运贮存过程中自然发酵,形成了特殊的品质和味道,被称为“普洱生茶”,上世纪50年代,人工发酵的普洱茶在香港出现,云南省于1974年在昆明茶厂试验生产了人工发酵普洱茶,“普洱熟茶”得以推向市场。如果就此定义为“熟茶普洱”的话,试问其短短几十年的历史怎么彰显厚重普洱茶文化底蕴
生为熟之先
生茶是自然发酵,经过时间重量的锤炼尽显生力与灵气,而熟茶是通过渥堆进行人工发酵而成。“茶如人生”普洱茶最能体现这句哲言真谛。刚出仓不久的普洱生饼是普洱生命过程的开始,就像一个生机勃勃婴儿,经过岁月洗礼一步一步成长、成熟,再慢慢的老去,遵守自然界生命运行规律逐渐成为普洱熟茶。一年的普洱生饼与五年的普洱生饼应视为生饼的一岁与五岁年龄不同阶段,普洱生饼的年轻不妨碍它属于普洱茶的范畴。我们要用智慧、动态地全面看待普洱茶,将普洱茶放入历史、时间、空间的多维系统里进行考量。就是说普洱茶是有生命的,是一个从生茶到熟茶的变化过程,它在特定的静止时刻,可以用不同程度的“生茶度”或者“熟茶度”来表示,生熟是辨证的统一,统一在“普洱茶”这个大名下。生茶是普洱茶的起始;陈化着的生茶是普洱茶生命的一个阶段,它有无数的过渡类型,内质和品味不断转化,当普洱茶不再转化,不再成熟,那就到了它生命的晚期。熟茶是缩短了生命历程的普洱茶。普洱茶最大的魅力在于不仅有生熟、年份、灌木乔木之分,而且它的花色品种众多(砖、沱、饼、散装),它特有的厚重文化由响彻着悠远铜铃声的马帮拖载着经“茶马古道”传播至世界各地,随着时光流转的变迁,它的气息却因此变得丰富、芬芳浓郁起来。散发出独特的东方神韵,不因历史而湮没;不因时间而改变。
原料定品质
很多专家将普洱生茶定义为绿茶。事实上,绿茶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发酵。而普洱做成生饼之后,已经有一定的发酵程度,故不符合绿茶的定义。在中国的传统六大茶类中轻发酵的茶类是黄茶与白茶,如此说来,生饼就落入一个极为尴尬的地步,“无家可归”,既不属于普洱茶,也不符合绿茶的概念的局面。所以,将普洱生茶定义为绿茶,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2006年7月,《普洱茶地方标准》的出台,将未完成后发酵的特定茶叶(指大叶种晒青茶)定义为“普洱茶(生饼)”。明确了生茶的地位, 是一个尊重历史的定义。如果将生茶从普洱茶的队伍里剔出去,那将意味着前期的普洱茶启蒙运动已经失败,一个响当当的资源将大大缩水,云南众多茶厂必将转产熟茶,或者积压大量的资金。这对云南普洱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推广将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按标准,把生茶列为普洱茶范畴是有利于普洱茶走向世界的。我们不必 “杞人忧天”。话又说回来,熟茶也有它的优点,熟茶拥有普洱茶制作上的核心技术,不法茶商难以模仿和假冒,而生饼的缺点是易于模仿和假冒,但熟茶亦有其缺点,一般用来做熟茶的原料都要比做生饼的原料差,普洱熟茶由于经过渥堆提高滋味,但韵味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从韵味上讲,熟饼不如生饼保真。只要云南茶人团结一致, 同心同德,生、熟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相信云南普洱茶春天又将再次到来,低迷的茶叶市场复苏必将指日可待。按照消费市场观念,普洱生茶占据大半江山,如果将生茶剔除普洱茶范畴,将会失去大部分市场份额,这显然对茶业发展弊大于利。熟茶的人工发酵需要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而现在普洱熟茶的高科技人才又大为缺乏,这也是普洱茶熟茶生产的主要瓶颈。显然,生、熟茶的平衡发展对云南普洱茶产业将更为有利。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正确引导生熟两饼茶并驾齐驱发展, 必须作为弘扬普洱茶文化的手段,任何没有文化内涵的茶类都是苍白无力的。普洱茶市场的低迷实质上是一次大洗牌,很多急功近利、投机炒作的不良经营茶商将被市场驱逐出“境”;普洱茶市场的低迷不等于普洱茶产业的“寿终正寝”。相反,它酝酿着一个新的普洱茶时代正悄然向我们走来!
总之,将这次普洱茶市场低迷归咎予生饼,是对生饼最大的伤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普洱生熟两茶符合了阴阳的“太和”。亦体现中国茶道“和”的思想,失去生饼的普洱茶将犹如失去太阳照射的月亮, 失去光芒, 就很难在众多名茶当中脱颖而出了!一个茶产业的滑坡,应该从内部手段、方法上去总结教训,而不应一味从外在花色、品种中找托词。因此,千万别将普洱茶的低迷嫁祸于生饼。否则,因噎废食只会带给普洱茶产业更大伤害。在此,呼吁云南普洱茶产业界的同仁们,关于普洱生饼的归属问题争论应告一段落,顺其“自然”、给予“发酵”,把更多精力投在普洱茶的品质管控和品质优化上,普洱茶将会对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但愿我对普洱生饼未来的担忧是多余的。
“阳光总在风雨后”,依附于古茶山、古茶树、茶马古道深厚文化的普洱茶市场明天将更为广阔!